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长安播报:
浙大城市学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成立
薇娅雪梨背后公司纷纷买地盖楼

  中新网杭州6月3日电 (王题题 孙亚飞)6月3日,浙大城市学院良渚文明研究中心(下称“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在浙江杭州成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受聘为讲座教授,领衔指导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建设工作。

聘任仪式现场。  浙大城市学院 供图

  据悉,良渚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以建设“良渚文明全球文献中心”、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建设“高能级文化智库”、建成“良渚文明数字实验室”和“良渚文明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推动良渚文明的保护与研究、传承与活化为主要任务。

  该研究中心将构建一个从学术探索、文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到展示传播与创新转化的全链路闭环,力求成为业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科研高地,同时凸显浙大城市学院的独特研究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在良渚文化研究方面积极布局,大力推进“良渚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

  此前,该校不仅开设了该省首个本科考古学专业,还获批首家浙江省高校团队考古发掘资质,并设立了浙江历史研究中心、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和平台。

  此外,该校还积极与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广旅游局、良渚遗址管委会、西泠印社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良渚博物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在教育教学方面,浙大城市学院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力。该校邀请了王巍、单霁翔、王宁远、陈寿田等专家学者到校主讲“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每年组织新生赴良渚遗址参观,举办良渚文化主题展览,开展良渚文化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毕业设计中围绕良渚文化进行“真题真做”,有力促进了良渚文明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良渚文明研究中心揭牌现场。 浙大城市学院 供图

  据了解,此次良渚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浙大城市学院在良渚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助力杭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抓手。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副书记杨波表示,该校将以良渚文明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研究中心建成有高度的良渚文明研究人才聚集地,促进有广度的良渚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结出有深度的良渚文明研究果实,推动良渚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良渚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王巍看来,在高校成立良渚文明研究中心,对于传承良渚文明和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遗址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浙大城市学院兼职研究员陈寿田则期许:“我们身处良渚遗址所在城市,要以良渚文明研究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

[ 更多头条 ]
高考完了,大家有什么闲书推荐吗?
  听证会参加人在听取定价方案等陈述后,围绕优化调整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询问,对区域类别、收费时间、免费停车时间、收费标准、计费规则、最高限价等问题各抒己见,同时对合理规划道路机动车停车位、加强道路机动车停车位收费监管、提升停车收费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详细]
女子吃番茄胃痛医生让喝可乐治疗
  果然,6月19日上午,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看来,布林肯在北京确实一通忙。真心希望他别白忙活! [详细]

热点新闻 更多>

怼天怼地李成儒竟演诈骗犯?惹哭冬宝?《编辑部的故事》P3

  6月5日,广西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召开南宁市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的公告(第2号)》,主要内容如下:[详细]

高速送婴儿就医的山东大哥找到了

  《财经》记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丧失竞争力甚至倒闭,部分行业和职业的需求量减少,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就业有限,且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这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根源。用接受采访的专家表述概括,周期性、结构性与摩擦性因素是导致当前青年失业率高企的一大原因。何为摩擦性?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匹配,使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青年人初入职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尚处在迷茫中,频繁地转换工作也增大了“摩擦性失业”。[详细]

长安网群 更多>

孙千评论赵丽颖说你跑我追| 喜欢的ID被占用?两步教你王者取重复名!| 手机屏幕为什么越做越大| 瓦格纳撤离现场曝光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qzbxtr.tem4-tem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新浪新闻网 © 2023版权所有

移动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关闭